王素霞教授:重视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RS)的诊断

发表时间:2024-07-19 16:22:45

编者按: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相关肾损害往往对于普通肾炎的治疗方案反应不佳,且肾移植前未行治疗易导致肾移植后复发;除了继发于血液肿瘤导致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肾损害外,部分患者继发于低水平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称为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RS),易于被临床忽视,但其肾脏危害极大,同时具有发展为血液系统肿瘤的风险,需要引起肾脏科医生的重视,及时、正确的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肾医线》很荣幸专访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暨超微病理中心主任王素霞教授,现将采访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肾医线》:您能否介绍一下什么是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其对肾脏有何影响?


王素霞教授: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是一种血液疾病,检查时可以发现血液、尿液(少数)中有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其蛋白电泳时多处于γ区,因此被称为单克隆γ球蛋白病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一旦出现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近一半的患者会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其片段在心脏、肾脏、胃肠道、软组织等多器官组织的沉积,从而形成相关病变,造成多器官损害。


肾脏是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最常累及的器官之一,其原因在于肾脏具有丰富的血流,主要起血液滤过的功能。近年来,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发病率不断升高,逐步引起学界关注。其对肾脏的影响具有多样性,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肾损伤(AKI)或肾功能衰竭,较轻时可表现为慢性肾脏病(CKD),或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等。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提高对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肾损害的认识,如果误诊为普通肾炎进行治疗,由于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效果可能欠佳。目前,学界提出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关肾损害的概念,旨在精准诊断,使用针对血液疾病的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另外,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关肾损害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符合肿瘤的诊断标准,如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另一类患者体内单克隆丙种球蛋白水平较低,未达到血液科化疗的治疗标准,被称为意义不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尽管其未达到血液科特异治疗标准,但会导致肾脏损害,这时就被诊断为“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简称MGRS。如果未及时治疗,肾移植术后复发率很高。因此,我们在临床上需要关注其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这是我们关注该病的意义。


《肾医线》:在诊断MGRS时,您认为哪些病理诊断技术最为关键?


王素霞教授:对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相关肾损害的诊断,首先需要我们完善常规的肾脏病检查和血液病检查,提示患者肾损害可能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相关,最终确诊需要进行病理检查如肾活检以确诊。


关于病理诊断技术,除了常规的光学显微镜检查外,免疫荧光检查非常重要,其对于检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及的沉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通常需进行多种免疫球蛋白(IgG, IgA, IgM)、lgG亚型及轻链(κ,λ)的检测,如果是单种Ig亚型或单种轻链在肾脏沉积,即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由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关肾损害疾病谱广泛,病理类型复杂且具有多样性,电子显微镜检查对于该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也非常重要。我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已积累大量样本,电子显微镜的确可以对其不同类型进行鉴别诊断。电镜下可发现特殊亚结构的存在,如淀粉样变性、纤维样肾小球肾炎、冷球蛋白血症肾小球肾炎、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等,分别具有不同的电镜超微结构特征,有助于精准诊断。


因此,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关肾损害的精准诊断对病理检查要求较高,检测的项目涵盖多种免疫球蛋白类型、lgG亚型、轻链类型等,完整系统的病理检查包括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等相结合是诊断必备的,正确诊断才能为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充足的依据。


专家简介

王素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电镜室暨超微病理中心主任

国际肾脏病理学会(RPS)委员

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生物医学电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分会副主任委员;肾脏病理学组组长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分会常委,肾脏病理学部部长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学会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常委,肾脏病理学组组长

中华肾脏病杂志、电子显微学杂志的编委

科研成果:主持3项国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余篇。获得卫健委、教育部和中华医学科学奖等6项。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10部。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