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第22届亚太肾脏病学大会和第44届韩国肾脏病学会年会(APCN & KSN 2024)上,来自首尔大学、首尔国立大学盆塘医院(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Bundang Hospital)的肾脏病学家Ho Jun Chin教授主持的“肾脏病学综合教育——肾小球疾病[Comprehensive Nephrology Education (Glomerular Disease)]”专题会议中,来自韩国的三位受邀讲者分别报告了I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与血栓性微血管病(TMA)治疗领域的创新。
1.系统性免疫抑制疗法之外的IgA肾病新治疗模式
韩国启明大学医学院(Keimyu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Yaerim Kim教授指出,IgA肾病(IgAN)是全球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之一。其临床表现高度多样化,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IgAN在不同个体和种族间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这使得其管理变得复杂。目前,对于IgAN的治疗,主要目标是实现最佳血压控制和蛋白尿缓解,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改善肾功能。尽管对于持续性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等免疫抑制药物,但其使用因明显的毒性问题而受到限制。因此,在管理IgAN时,迫切需要更安全、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Kim教授的报告旨在介绍新兴的IgAN靶向药物,以作为系统性免疫抑制药物的替代方案,其中包括B细胞定向疗法、补体途径抑制剂和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等有前景的药物选择。
2.FSGS治疗进展
韩国高丽大学安岩医院(Korea University Anam Hospital)的Se Won Oh教授介绍了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的治疗进展。肾活检中的FSGS组织学表现被视为一种损伤模式,而非疾病本身的表现。
FSGS病例可分为四类:①原发性FSGS,由免疫学原因引起;②继发性FSGS,由全身性疾病引起;③由基因突变引起的FSGS;④原因不明的FSGS。
最新更新的指南推荐大剂量口服糖皮质激素作为原发性FSGS的初始免疫抑制治疗。尽管业界对FSGS发病机制的理解有所提高,但其靶向治疗仍尚未明确。然而,在针对特定致病信号通路的新型治疗方面,近期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一项Ⅱ期研究中,sparsentan(是一种靶向内皮素A型受体和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的双重拮抗剂)在8周内使FSGS患者的蛋白尿从基线水平降低了45%,而接受厄贝沙坦治疗的患者蛋白尿仅降低了19%。
Atrasentan是一种内皮素A型受体拮抗剂,缺乏血管紧张素Ⅱ型1受体的抑制作用,其目前正处于一项Ⅱ期开放性篮子研究。
细胞内钙平衡紊乱是足细胞损伤的关键事件。TRPC6的功能获得性突变与细胞内钙水平升高有关。阻断TRPC6为FSGS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治疗靶点,而TRPC5抑制剂GFB-887目前正在进行治疗FSGS的临床试验。
ROBO2与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nephrin共存,并是SLIT2的受体。阻断ROBO2/SLIT2信号传导的ROBO2融合蛋白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正在研究中。
R3R01是一种旨在减少肾脏脂质积累的小分子药物。一项即将进行的Ⅱ期、多中心、开放标签研究正在计划阶段,以评估R3R01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我们还需进行更多研究以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亚群和信号通路。
3.TMA的诊断和治疗
韩国江原大学(Kangwon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Sunhwa Lee教授概述了TMA的诊断和治疗。TMA是一种以微血管致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器官损伤为特征的综合征。肾脏是该综合征中最常受损的器官。讲座中,Lee教授回顾了TMA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学、诊断方法、经验和疾病特异性治疗策略。
Lee教授首先介绍了两例以TMA综合征为表现的病例,一例是典型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一例是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TMA患者。通过结合实际病例,使我们了解TMA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
从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来看,TMA综合征的器官损伤是由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内血栓形成引起的,随后可引起组织缺血和器官损伤。补体过度激活被认为在病理生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TMA综合征可根据原发还是和继发进行分类。原发性TMA综合征包括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HUS)引起的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综合征(aHUS)。尤其在完全介导的aHUS治疗中,已经引入了C5抑制剂eculizumab和ravulizumab的靶向治疗。
针对TMA综合征,我们需要做更多的研究来阐明其发病机制,而内皮损伤和补体失调是TMA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及时诊断和特异性处理是采用精准靶向治疗的关键。
(来源:《肾医线》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