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怎么治?有哪些预后生物标志物?3年AKI总死亡达46.5%,癌症是首要原因?丨ANZSN 2024

发表时间:2024-09-09 15:02:50

编者按

2024年8月31日至9月4日,第59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肾脏病学会年会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此次会议上,研究者们对急性肾损伤(AKI)领域的关注尤为突出。在AKI背景下,药物再利用的策略为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尿液细胞外囊泡(EV)为AKI进展过程中肾小管铁质沉积的预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为早期诊断和监测AKI提供了新的方法。此外,全州范围的数据关联研究揭示了AKI后再入院和死亡的模式,这对于制定临床决策和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升对急性肾损伤的认识,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编者期待与各位读者一同关注肾脏病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共同为改善肾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AKI背景下的药物再利用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来鉴定适合用于治疗AKI的药物,并在小鼠模型中评估这些药物的疗效。


背景

AKI仍然是一个主要的临床问题,占所有成人住院患者的五分之一。由于缺乏标准护理外的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临床需求无法满足需要特定的替代疗法。


方法

我们确定了公开可用的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RNA测序数据集,并开发了一个定制的生物信息学流程来确定差异表达基因(DEG)和保守通路。这些数据被映射到药物数据库中,以寻找潜在的治疗药物。雄性C57BL/6小鼠行双侧肾脏IRI(20 min/36℃),并在围手术期给予相关药物治疗。术后24 h进行肾功能、组织学及生物分子表型分析。


结果

我们列出了IRI的24个DEG,并将这些DEG与KEGG和Gene Ontology数据库进行比对,发现代谢过程的改变是最关键的基因紊乱。我们将这些数据映射到22个药物数据库,确定了perhexiline,disulfiram和MCC950作为潜在的药物再利用候选药物。IRI前给予其中一种药物对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血清肌酐、组织学损伤和细胞死亡(TUNEL染色)。disulfiram限制了肾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而perhexiline没有。perhexiline减少了脂肪酸的积累(油红O染色),并上调了包括 Bcl-xL在内的抗凋亡因子的表达。MCC950 对IRI的严重程度没有影响。


结论

生物信息学分析使我们能够描述AKI的新型转录组特征,并确定了几种药物,如perhexiline和disulfiram,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用于AKI模型的测试和后续的临床应用。


尿液细胞外囊泡为AKI进展过程中肾小管铁质沉积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目的

探讨EV对AKI进展的预测价值。


背景

约40%的AKI幸存进展为慢性肾脏病(CKD),显著增加他们的早期死亡风险。我们已经报道了AKI的进展是由特定的EV(即外泌体)沿顶端腔/尿腔传播的肾小管铁死亡驱动的。在这里,我们研究了从AKI患者中分离出的尿液EV对预后的效用。


方法

收集AKI患者就诊时的尿液样本(50 ~ 100 ml)。根据AKI后≥3个月的随访肾功能将患者分为两组:AKI恢复组(eGFR≥60 ml/min/1.73m2)和AKI进展至CKD组(eGFR<60 ml/min/1.73m2)。对照组尿液取自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通过尺寸排阻色谱(qEV柱)分离尿液EV,并分析大小/浓度(qNano)、miRNA cargo(测序),并与健康人类原代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PTEC) (2D)和肾小管上皮类器官(tubuloids) (3D)进行功能共培养试验。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KI进展者组尿液EV(particles/μmol urine creatinine)数量显著增加,其尿EV具有独特的miRNA标签(例如 ↑miR-25-3p),网络图将这些miRNA与以下通路相关联:(i)细胞死亡;(ii)脂质代谢失调——铁死亡信号的标志。在共培养研究中,与AKI恢复组和对照组相比,AKI进展者组的尿液EV诱导的PTEC铁死亡(脂质过氧化增加)和肾小管上皮类器官铁死亡(ACSL4表达上调)显著增加。


结论

我们发现尿液EVs及其miRNA是肾小管铁死亡易获取、无创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有助于确定哪些AKI患者会进展为CKD。


AKI后再入院和死亡模式:一项全州范围的数据关联研究


背景

尽管有病例级别的数据和医疗卫生服务级别的研究,澳大利亚范围内AKI的发病率仍然不明确。包括再次入院和死亡率在内的重要结局尚无定论。数据关联能够明确患者级别的结局,从而有助于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


方法

我们对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的维多利亚州住院病例数据集(VAED)、死亡指数(VDI)、非住院综合健康(VINAH)和癌症登记(VCR)进行数据关联分析。对首次入院时发生AKI的患者随访36个月。


结果

在维多利亚州2 817 000例住院患者中,198 966例(7.1%)并发AKI。在成人夜间急性救护中,38 033例患者共发生96 549次AKI。老年患者(年龄≥75岁;57.6%)、海外出生患者和合并症患者的发病率最高,但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发病率较低。住院患者死亡率为 5.2%(1984人)。

大多数AKI幸存者至少再入院1次[23 757(65.9%)](中位数3,范围0 ~ 33),大多数[20 244(85.2%)]在12个月内再次发生AKI。

12个月的总死亡率为27.2%,其中22.9%的幸存者在30天内死亡,28.0%的幸存者在30天内死亡。3年的总死亡率为46.2%,癌症是主要死因,其次是心血管疾病、脓毒症、痴呆和肾衰竭。


结论

维多利亚地区AKI较常见,尤其是老年患者,且易复发。它与复发性AKI、高再入院率和高死亡率相关,最常见的原因是癌症而非心血管疾病。提升教育、干预性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应当反映AKI的流行病学特征,重点关注AKI与癌症、再次入院和死亡率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结

以上研究内容在AKI的背景下,探索了药物再利用、预后生物标志物以及再入院和死亡模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确定了perhexiline和disulfiram这两种药物,它们可以作为AKI模型的潜在治疗药物,并可能用于临床应用。此外,EVs及其miRNA被发现在AKI进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变化,可作为肾小管铁死亡的无创预后生物标志物。研究还表明,AKI在维多利亚地区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患者,且易复发,与高再入院率和高死亡率相关。这些发现强调了提高AKI预防,进行干预性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性,以反映AKI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关注AKI与癌症、再次入院和死亡率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