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研究聚焦自身免疫性肾病的新型治疗靶点及其机制丨ANZSN 2024

发表时间:2024-09-09 16:05:27

编者按

2024年8月31日至9月4日,第59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肾脏病学会年会(ANZSN ASM 2024)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盛大召开。此次会议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肾脏病学专家和研究者,共同分享和探讨肾脏病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会议上,研究者揭示了Monk控制肾小球肾炎(GN)的发展并调节B细胞自身反应性的重要作用。选择性靶向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的新疗法在减轻实验性抗中性粒细胞细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的炎症和肾损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效果。此外,一种新的自身免疫功能IRF5突变的鉴定,为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编者期待与各位读者一同关注肾脏病学领域的最新动态,致力于肾脏健康事业。


Monk控制肾小球肾炎的发展并调节B细胞自身反应性


目的

确定Monk的失活如何预防肾小球肾炎并影响B细胞耐受。


背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狼疮肾炎(LN)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们在12%的SLE患者中发现了假基因Monk的罕见功能缺失变异。Monk没有已知的免疫功能。


方法

使用CRISPR-Cas9将患者来源的同源功能缺失的Monk变异体(Monk-var)引入C57BL/6小鼠中,并与自身免疫小鼠模型杂交。小鼠进行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型,自身抗体分析,尸体剖检和体外功能分析,包括钙通量和B细胞刺激,以阐明Monk-var改变免疫应答的机制。


结果

出乎意料的是,在Lyn基因敲除(Lyn-/-)和肾毒性血清(NTS)小鼠模型中,Monk-var/var完全抑制了肾炎的进展。与Lyn-/-相比,Lyn-/-Monk-var/var的 B细胞表现出B细胞耐受,增加B细胞受体(BCR)编辑、减少形成生发中心、抑制边缘区B细胞形成以及恢复IgM CD21/35 BCR复合物的表达。正如预期的那样,Monk-var也增强了MD4 mHEL3x模型中B细胞对鸡卵溶菌酶(HEL)的耐受性。Monk-var通过BCR和Toll样受体(TLR)信号通路改变了B细胞应答。我们确定了一种Monk修饰的BCR参与下游MyD88依赖的TLR信号传导的机制。


结论

Monk在两种不同的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中均证实了肾炎。Monk功能缺失能够通过调节B细胞的BCR和TLR反应,增强Lyn-/-和NTS小鼠模型的自身耐受性。这一机制确定了治疗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的一个新的潜在治疗靶点,并形成了新型药物开发工作的基础。


选择性靶向NETs的新疗法减轻AAV的炎症和肾损伤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AAV的实验模型中,探讨特异性靶向NETs的新型核穿透抗体DX-1的治疗效果。


背景

AAV以肾脏小血管炎症和GN为特征。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或形成NETs,使自身抗原髓过氧化物酶(MPO)沉积,进而使炎症持续。我们假设用DX-1靶向NETs对实验性AAV有治疗作用。


方法

使用纯化的人中性粒细胞(n=20),用DX-1进行体外NET、吞噬和细胞活力实验。我们使用了一个成熟的20天抗MPO的GN模型。第16天建立小鼠MPO自身免疫后,分别给予对照抗体(n=8)或DX-1(n=8)静脉注射。通过白蛋白尿和组织学评估肾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球中性粒细胞、NETs、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


结果

DX-1抑制人中性粒细胞NET的形成(P<0.05),但不影响健康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也不引起细胞凋亡或坏死。实验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DX- 1处理组小鼠脾细胞中MPO特异性IFN-γ和IL-17A水平显著降低(P均<0.05)。DX-1处理组肾组织节段性坏死减少(P<0.001),尿蛋白和白细胞也减少(P<0.05)。肾小球中性粒细胞、NETs、巨噬细胞和T细胞均明显减少。


结论

DX-1对健康人中性粒细胞无脱靶效应。在实验模型中,DX-1靶向NETs治疗可减轻炎症和肾损伤,提示其可能作为AAV的替代靶向治疗具有潜在益处。


一种新的自身免疫功能 IRF5突变的鉴定


目的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试图探究具有不同自身免疫病表型的一个家族的三个成员,其中一个患有SLE,并确定所识别的突变的潜在失调。


背景

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半数SLE患者发展为肾小球肾炎。SLE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激活的结果,主要由增加的TLR信号介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协同风险的结果。IRF5是TLR7、8和9的下游靶点,并导致包括I型干扰素在内的细胞因子的产生。尽管患者的干扰素特征增加,但目前的治疗方案仍基于临床表型。


方法

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SLE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一个家族的三个成员进行个体化治疗。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和B细胞刺激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全基因组测序数据缩小了可能的遗传变异,并在3个个体中发现了一个新的IRF5基因。采用定点突变复制IRF5突变,并将IRF5导入野生型表达质粒中。提取DNA,转染HEK 293和HEK 293T细胞。随后,对所述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测定。


结果

B细胞功能异常涉及TLR7通路的过度激活。荧光素酶实验显示IRF5活性显著增加,表明该突变具有功能增益。


结论

我们鉴定了IRF5的一个罕见错义突变具有增强T1IFN表达功能的增益。


总结

以上研究关注了自身免疫性肾病的新疗法及其机制。Monk蛋白质在两种不同的自身免疫性肾炎模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调节B细胞的BCR和TLR信号通路,增强了自身耐受性,为治疗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DX-1药物能选择性地抑制NETs的形成,减轻实验性AAV的炎症和肾损伤。另外,研究还鉴定了一种新的自身免疫功能突变,即IRF5的一个罕见错义突变,该突变能够增强T1IFN表达功能的获得,为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开发新疗法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些研究结果共同揭示了自身免疫性肾病新的治疗策略,并为未来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