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N 2024丨刘军教授: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的诊断思路和方法

发表时间:2024-12-25 15:12:44

编者按:10月16~2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CCSN 2024)在重庆召开。在此次学术盛宴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军教授以“提高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的诊断水平”为题做了精彩报告。现整理核心精要,以飨读者。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是由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及其成分(重链或轻链)的一类疾病统称,可累及组织或脏器损害。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它的概念不断发展,目前已提出了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多症(MGUS)、肾脏意义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MGRS)、具有临床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CS)等。与MGUS相比,MGRS的定义指血或肾组织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成分造成肾脏损害,但尚未达到多发性骨髓瘤(MM)、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等恶性肿瘤的标准,骨髓活检具有“良性”特征。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MGRS并非为罕见病,且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异质性,必须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改变该病诊治不及时、不充分的现状,以降低病死率和移植复发风险。

首先应提高肾脏病理诊断水平,及时发现M蛋白导致的肾脏损害,并证实肾脏中沉积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与血和/或尿中的一致。MGRS根据有无MIg沉积分为有MIg沉积(直接机制)和无MIg沉积(间接机制)两大类。其中,MIg沉积所致的肾损伤根据其沉积物的超微结构不同,又可分为有序沉积和无序沉积两个类型。有序沉积包括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淀粉样变肾病(AL)、免疫触须样肾小球病(ITG)及轻链近端肾小管病(LCPT)等;无序沉积包括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MIDD)及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等。间接机制是指MIg通过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引起肾脏损伤,包括MIg相关肾小球病和血栓性微血管病(TMA),如POEMS综合征。其中,PGNMID、ITG及Ⅰ型冷球蛋白血症及C3肾小球病等仅累及肾小球,LCPT和管型肾病仅累及肾小管,而MIg相关AL和MIDD通常同时累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因此,临床上肾脏病理诊断需要规范光镜、免疫荧光和电镜等检查多种手段,部分病例需要辅助技术来确定诊断,包括质谱、免疫电镜和石蜡免疫荧光,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其次,临床上要推广和规范游离轻链(FLC)、血清蛋白电泳(SPE)和免疫固定蛋白电泳(IFE)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单克隆蛋白及成分类型。FLC的检测敏感性最高、最方便,提高了MGRS患者的早期识别率。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基于多克隆的Freelite法和基于单克隆的N-Latex 法,两者各有优缺点。FLC和SPE检测可发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但不能检测完整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应结合IFE进行确认和分型。再次强调,病理检测证明MIg在肾组织中的沉积,与血和/或尿中的一致时,可以认为该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是致病的。少数情况下,体内检测到MIg的存在,而肾组织没有MIg沉积,但肾病理表现为C3肾炎或TMA样病变,也高度提示MGRS。

最后,一旦MGRS确诊,应通过完善骨髓流式细胞检测及受累淋巴结的活检,进一步明确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克隆细胞,明确有无单克隆B细胞或浆细胞,以便针对致病克隆采取精准治疗。

专家简介

刘军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
上海市医学科技奖及“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多项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