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N 2025 | 创新肾类器官模型,为肾毒性筛查提供新方法

肾医线 发表时间:2025-02-17 13:08:10

编者按:2025年2月6日至9日,肾脏病领域的年度盛会——国际肾脏病学会(ISN)世界肾脏病学大会(WCN 2025)在印度新德里召开。大会吸引了全球肾脏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肾脏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的热点问题。在本次大会上,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的Jing Zhou展示了一项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妇女和儿童健康系、生命历程与医学科学研究所Patricia Murray合作开展的研究摘要“自组装离体肾脏类器官模型与基于干细胞的肾毒性筛查方法”(WCN25-1121,SELF-ASSEMBLY EX VIVO KIDNEY ORGANOID MODEL AND STEM CELL-BASED APPROACHES FOR NEPHROTOXICITY SCREENING),引起人们关注。

肾脏损伤(KI)是一个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关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药物诱导的肾毒性(DIN)是KI的常见原因,可影响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并造成重大的临床问题。DIN的高发生率主要是由于在临床前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期间缺乏可靠的肾毒性筛查平台。基于多能干细胞的2D/3D分化方法的最新进展以及3D肾脏体外/离体模型的发展为新型药物筛选平台提供了可能。然而,2D或3D中培养的干细胞类型是否具有等效的肾脏分化潜力仍有待阐明。

创新研究,探索肾脏分化潜能

在这项研究中,Jing Zhou等构建了一个Rosa26-E2-Crimson/T-GFP双标记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并在2D单层和3D典型拟胚体培养条件下分别对细胞进行分化。随后,他们分离了E2-Crimson标记的新生中胚层细胞(表达T-GFP+的群体),并分析其肾脏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通过将这些细胞纳入离体3D自组装肾脏类器官模型中,进一步研究了其肾生成潜力。

研究结果揭示分化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关键肾生成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肾单位特征(包括肾小球和近端小管)均得到证实。此外,研究还发现,在3D培养条件下产生的T-GFP+中胚层细胞,大多数表现出血管祖细胞样特性,并最终分化为更成熟的内皮细胞,在类器官模型中形成相互连接的网络。相比之下,来自2D培养系统的中胚层细胞则向肾基质发育。

为肾毒性筛查提供新方向

这项研究揭示了在3D和2D分化培养条件下产生的中胚层细胞具有不同的肾脏生成潜力。离体自组装肾脏类器官模型为开发能够更可靠地模拟体内环境的肾脏微生理平台提供了新的见解,有望在未来的肾毒性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
Jing Zhou和Patricia Murray合作的这项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在肾脏病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也为全球肾脏病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我们期待这一研究成果能够早日转化为临床应用,为肾脏病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带来更多希望。

发表评论

提交评论
  • 推荐文章